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農業農村部日前聯合印發了《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指標評分細則(試行)》(以下簡稱《評分細則》)。由于《評分細則》觸及到各方關切和利益,引發廣泛社會關注。
為何要在長江流域探索建立水生態考核機制?出臺《評分細則》的總體考慮是什么?考核范圍和考核指標有哪些?需要突破哪些重點難點技術瓶頸?指標體系能否推動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日前,多方權威專家對《評分細則》進行了解讀。
抓住水生態問題“牛鼻子”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在長江流域開展水生態考核試點,引導地方加快補齊水生態保護短板,對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有關負責人說。
根據《評分細則》,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范圍為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以及甘肅、陜西、河南、貴州、廣西、浙江等17省(自治區、直轄市),涉及長江干流、主要支流、重點湖泊和水庫等50個水體。
監測數據顯示,2022年長江流域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為98.1%,較2016年上升15.8個百分點,無劣Ⅴ類水質斷面,長江干流連續三年全線達到Ⅱ類水質。但水生態環境保護不平衡、不協調問題仍舊突出,部分河湖水生態系統嚴重失衡,藍藻水華頻發,生物多樣性顯著下降;不少地方汛期污染嚴重,黑臭水體問題依然存在。
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劉國才介紹,目前,我國水環境理化指標已經接近或者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但水生態系統嚴重失衡、重點湖泊藍藻水華居高不下、生物多樣性顯著下降等問題還十分突出。
“近年來長江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但是水生態系統失衡、水生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問題已成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短板。長江仍為‘少魚’狀態。”劉國才分析說,根子在于棲息生境遭到破壞,太湖、滇池等重點湖泊藍藻水華頻發,根子在于魚類、浮游動物等關鍵種群受損,水生態系統失衡。
他認為,以維護水生態系統健康為核心,就是抓住了水生態問題的“牛鼻子”,以水生境保護、水環境保護、水資源保障為支撐就是抓住了“癥結”,核心指標與支撐指標相互關聯,共同構成水生態考核指標體系這一有機整體。
劉國才介紹,《評分細則》從國內外已有應用基礎的近200項指標中篩選出14項指標,建立以水生態系統健康為核心,以水生境保護、水環境保護、水資源保障為支撐的指標體系。其中,水生態系統健康指標包含魚類物種數、大型底棲動物物種數、水華面積比例、浮游動物群落結構、水生植被覆蓋度以及重點保護水生生物數量等6項指標,表征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健康狀態,旨在引導各地推動長江水生態逐步向好。
水環境保護指標包含綜合營養狀態、綜合污染狀況、汛期污染強度等3項指標,旨在引導地方加強污染防治,降低汛期污染強度,開展湖泊富營養化治理,改善水環境質量。水資源保障指標包含生態流量達標率1項指標,旨在引導地方保障河流生態流量、保持合理生態水位。
《評分細則》除了設置評價考核水體、指標體系外,還設置了現狀評價、變化幅度評價、等級劃分等內容。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上述負責人表示,根據綜合評價得分,將省域水生態綜合評價等級分為3級,依次為“優秀”“良好”“一般”,有助于引導地方履行水生態保護責任,推動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評價考核主要看變化幅度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總工程師、環境規劃院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聯合研究中心主任王東介紹,《長江保護法》第七十八條明確規定,“國家實行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這為開展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提供了法律依據。
“《評分細則》率先在長江流域將具有重要生態功能或社會關注度高的50個水體作為考核對象,并針對性地選擇指標開展監測評價考核,具有創新性和示范意義,可為其他流域水生態保護修復提供經驗。”王東說。
針對一些地方關心的水生態考核科學性、公平性的問題,王東表示,水生態考核是一項涉及多個領域、多個地區的系統性工作,專業性強、復雜程度高,需要精心組織、系統謀劃。在試點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要堅持系統觀念,合理地區分人為活動和自然因素對水生態環境的影響,確保評價考核結果公平公正。“評價考核主要看的是變化幅度,這是地方水生態保護成效最直觀體現。”他說。
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局長徐翀介紹,《評分細則》充分考慮長江流域不同區域生態環境狀況、經濟發展差異和水體類型特點,既參照已有歷史記錄的較好值,也充分考慮水體的恢復潛力,引導、促進地方政府多干保護自然和修復生態的實事,朝著接近期望值的方向努力。
徐翀說,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以正向激勵為主,綜合考慮現狀評價得分與變化幅度評價得分兩個因素確定省域水生態綜合評價得分。其中以變化幅度評價為主,將變化幅度評價得分賦予較高的權重,壓實水生態保護修復責任,推動省域水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
評價考核為何聚焦水生態系統?對此,生態環境部太湖流域東海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局長霍傳林解釋說,以水生生物為主體的水生生態系統是維系自然界物質循環、凈化水域生態環境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水生生物不僅是充滿生機“一汪活水”的體現,還能夠綜合反映水生境、水環境、水資源及水生態狀況。建立起了一套以水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為核心的評價指標體系,有利于引導地方關注水生態狀況,指導地方注重水生態保護修復,樹立起生態優先的治理理念,促進形成“三水統籌”系統治理格局。
突破重點難點技術瓶頸
“水生態考核評估作為一項全新的工作,亟須加大科技支撐保障。”國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宋永會介紹,目前,歐美等國均構建了以水生生物為核心的水生態監測評估體系,把水生態評估結果作為推動水生態系統改善的重要依據。而我國水生態監測評估工作目前尚處于科研探索階段,尚未上升至具體的水生態環境管理制度。
長江流域作為巨型流域系統,其系統結構、功能以及演變規律極為復雜,流域內各省份主體功能定位、產業結構布局各不相同,轄區水體面臨的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千差萬別。宋永會表示,《評分細則》具體應用中,如何能夠客觀評估各水體生態系統狀況,準確識別水生態系統面臨的威脅,科學區分各地保護修復責任,還有諸多科學與管理問題亟待解決。
他認為,根據《評分細則》指出的方向,需要在以下基礎學科問題開展深入研究:
針對面源污染“旱季藏污納垢,汛期零存整取”的污染特點,重點突破城鄉面源污染識別與控制技術,為厘清相關行政區域面源污染防治責任,有效推動長江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持。
針對部分湖庫富營養化水平高,水華頻發的問題,重點突破以大水面沉水植物恢復、食物鏈重構為核心的水生植被恢復技術,旨在遏制水華爆發,推動從“濁水藻型穩態”向“清水草型穩態”轉化,實現水清草綠、魚蝦群集、人水和諧。
針對長江流域高強度人類活動導致的長江水生態系統退化,研發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路徑,以自然恢復為基礎,通過各種恢復措施平衡人為干擾,在流域尺度恢復水與生物群落之間的生態水文調節反饋過程,提升水生生物棲息地質量,推動長江流域水生態系統改善。
宋永會建議,充分用好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進一步發揮“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的科技服務,聚焦行業企業治污需求和地方管理需要,開展跨學科、跨部門、跨單位集智攻關。推進企業參與科技重大項目頂層設計和重大決策。鼓勵更多企業加入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產業化等活動,制定相關政策激勵企業以更大力度投入科技創新。
來源 | 第一財經